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在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已经成为支撑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速前行,从建到用、从量到质,不断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赋值赋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打造新型工业化数字底座。工业互联网已初步建成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体系,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建成,协同高效、技管结合的安全体系同步构建,体系化发展水平走在全球前列。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走深向实,持续擦亮5G工厂中国品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4年工作计划提出,要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当前,我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由起步探索进入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4万个,在十大行业形成了二十大典型场景,并加速融入垂直行业。江苏、北京、湖北等各地“5G+工业互联网”梯次推进,形成链式发展、科创协同、聚势突破等典型推进模式。
5G工厂作为“5G+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的重要载体,有力推动5G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真正发挥出“5G+工业互联网1+1>2”的效应,集成应用效果显著。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5G工厂“百千万”行动,5G工厂建设如火如荼,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了300个5G工厂收录至《2023年5G工厂名录》,并启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如今“5G工厂”中国品牌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应用,释放数据内生潜力。经过5年建设,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夯基架梁”工作基本完成,在生产、运营、服务环节形成生产过程质量管控、供应链数据共享、能耗数据监测等典型应用场景,已初步实现架构可控、设施可控、技术可控。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稳定运行。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接入国家顶级节点的二级节点达358个,涵盖47个行业,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5000亿个,服务超43万家企业,国家顶级节点日解析量超1.5亿次。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服务企业突破50万家,应用拓展至60个行业,累计注册量突破6000亿,日均解析量超过3亿次,推动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化应用,赋能千行百业。